【物流学术年会展播】农村物流与冷链物流专题分论坛
来源: 时间:2024/12/13 9:38:48 作者:

2024年(第二十三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农村物流与冷链物流专题分论坛于2024年11月17日在廊坊举行。论坛分别由武汉纺织大学客座教授周建亚和北京物资学院MBA中心主任、教授张喜才主持,邀请了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研究所所长、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庞燕等10位嘉宾进行主题分享。主要内容如下:

一、庞燕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研究所所长、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演讲题目:数字赋能协同融合供应链金融模式创新与风险防控

供应链金融是现代金融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整合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为供应链中的企业提供融资支持,优化资金流,降低运营成本,并提高供应链的整体效率。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供应链金融已经从传统的1.0模式,经历了线上化的2.0模式,发展到了如今的3.0模式,即通过互联网技术深度介入,构建综合性的大服务平台,实现供应链中中小企业与资金提供方的无缝对接。

供应链金融的主要模式包括应收账款融资、预付账款融资、存货类融资等,它们各自对应不同的风险点,如应收账款融资需关注核心企业的支付能力和应收账款的真实性,而存货类融资则需关注质押物的选择和价格波动。为了有效管理这些风险,供应链金融采用了多种风险防控手段,包括产品标准化、大数据优势、选择合适的质押物、建立价格波动预测系统等。

随着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应用,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区块链技术通过分布式账本提高交易透明度,降低欺诈风险;AI和大数据分析则通过风险预警和信用风险评估优化信贷审批流程;物联网技术则通过实时货物追踪和智能仓储管理提高供应链的透明度和效率。

总体而言,供应链金融在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供应链金融将继续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二、刘卫战 中国医药设备工程协会副会长

演讲题目:农村物流和冷链物流发展的内在动力比较分析

对农村物流的研究确实需要以对“三农”问题的深入理解为基础,这包括对农业现状、农业生产模式、农村经济发展需求、农村市场需求、农民生活习惯、农民生活需求和收入水平等方面的了解。

深入研究“三农”问题,才能准确揭示农村物流存在的问题;制定有效的物流政策;确保农村物流发展方向正确、服务内容精准、政策制定合理的重要前提,对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在推进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过程中,确实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包括农民的生存立足、社会稳定等。农业机械化现代化提高了生产效率,但同时也意味着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在这种情况下,保障五亿农民的生计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既要推动农业机械化现代化,也要保留农民的生存立足地和社会稳定的安全阀。

在物流业(农业物流、冷链物流)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提质降本增效的过程中,应该采取渐进式改革,逐步减少对传统劳动力的依赖,给员工足够的时间去适应变化。同时,保留一些劳动力密集型的环节,以保障就业。

农产品冷链和医药冷链之间有共同技术特征,但更有不同的产业特征,这些不同的产业特征,决定了他们不同的内在的发展规律。

农产品冷链关注点在于如何降低农产品的损耗,农产品冷链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行的:农产品市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行,价格受供需关系影响。

医药冷链的关注点在于确保医药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满足医疗健康领域的严格要求。

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四梁八柱中的一部分。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的全产业链,从研发审评审批注册到药品生产流通到使用,都处于严厉的质量监管。

从市场角度,药品流通结构设计,流通方式,都是政府主导为主。药品流通方式从多级分销到两票制,再到带量采购,医保直接结算,都在促进医药产业各环节走向集约化。

这些措施共同促进了医药产业各环节的集约化发展,即通过集中、规模化的操作,提高整个产业链的效率和质量,降低成本,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障公众用药的可获得性和安全性。政府的主导作用在这个过程中至关重要,确保了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的公平、透明和高效。

三、汪传雷 安徽大学物流与供应链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演讲题目:果蔬冷链提质降本增效减碳发展路径研究

(一)基于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要求

1.中国政府出台多项政策,如《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等,借助建设冷链物流中心和枢纽基地,加强打造农产品供应链体系。

2.中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升级,规模快速增长,第三方企业发展迅速,趋向信息化、集团化、规模化。

3.全国“五纵二横”绿色通道网络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促进信息化和冷链物流发展。

4.农产品冷链物流运作模式呈现多样化,随着农超对接和农产品工业化推动,连锁超市模式比例逐渐增加。

5.小包装的生鲜农产品飞速进步,制冷技术更新换代,强化多样化低碳发展。

(二)实地调查冷链物流基地和冷链集配中心,包括合肥百大周谷堆国际物流园、铜陵汐有冷链有限公司、合肥百大肥西物流园、中外运物流华中有限公司、金寨合益食品有限公司、西商省级冷链物流基地、加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阜阳华源国家示范物流园等。

(三)发现冷链物流基地和集配中心存在的物流园区存在布局不合理、设施技术水平待提升、内部指引缺失、交通管理混乱及冷链产业链整合不足等问题,积极迎接安徽省果蔬冷链物流面临全程冷链不足、新能源车续航和普及问题、源头冷库建设弱、冷库转型升级需求、包装标准化、装卸搬运损耗、多产业融合、“最后一公里”配送、信息化转型、立体库适用性及冷链物流基地联盟建设等挑战。

(四)提出提质降本增效减碳的“九新”策略:新理念、新理论、新生态、新系统、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新工具、新环境,积极谋划“十五五”冷链物流规划,推动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

四、李长宏 中铁铁龙集装箱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安全总监

演讲题目:“多式联运+冷链”激发现代物流新动力

(一)多式联运的痛点

一是总量偏低,整体结构不均衡;二是条块分割,协同衔接效应差;三是创新不足,服务供给有待提升;四是各自发展,联动融合不到位。

(二)创新求解,发展新质生产力

站在物流的角度,冷链和多式联运都是高质量的服务产品,却面临发展的困境。根本问题在于各自为战,上下游衔接不畅。物流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一头连着内贸,一头连着外贸,我们要解决“连着”这一环节中的技术和协同问题,取得技术上的突破和协同模式的创新。我们需要系统的思考,跳出多式联运和冷链自身来看,在存量市场里边做组合做加法,以“链”为价值取向,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1.“多式联运+冷链”的内涵

“多式联运+冷链”是物流+的一种形式,是一种高效的物流组织方式,是指运用两种以上的交通工具,相互衔接转运,共同完成冷链货物运输的全过程,以确保货物在整个运输过程中始终保持在规定的温度内,从而保证货物的质量。

冷链多式联运绝不是简单的把公铁海拉在一起,而是要共同创造价值,公路、铁路、海运、航空和快递末端的一体化匹配,实现运输组织创新和冷链产业新价值的创造,促进农产品商贸有秩序地扩展和统一大市场的构建,使农民实现增收,市民能够消费到物美价廉的农产品,实现多赢。

2.“+”什么?

(1)+认识,树立行业共识

(2)+基础设施

整合冷链和多式联运两类资源,实现互用互通,求两种业务的最大交集,依托120个国家物流枢纽、100个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采用兼并重组、参股控股、合资合作等方式,建立安全高效的冷链物流网络,推动冷链物流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3)+“枢纽+通道+网络”

鼓励开行冷链班列,推动冷链班列与冷链海运直达快线无缝衔接,积极发展“海运+冷链班列”海铁联运新模式。推动冷链陆空联运发展,支持发展冷鲜航班和冷链卡车航班网络,探索机场异地货站模式,提升一体化组织服务能力。大力发展面向高端生鲜食品、医药产品的航空冷链物流,支持口岸机场建设具有国际货运、冷链仓储、报关、检验检测检疫等功能的航空货运冷链物流服务通道,提升航空冷链运输效率。

(4)+“一单制”

“一单制”服务于多式联运,是多式联运发展的最高形态,通过一次托运、一次计费、一份单证、一次保险,由各运输区段的承运人共同完成货物的全程运输,实现信息便利、手续便利、技术便利,本质上是“一次委托”、“一单到底”、“全程负责”的一站式服务模式。

“一单制”发展旨在实现多种运输方式的优化组合,运输组织创新和新价值的创造,提升全链条效率,通过推动运单标准化、物权化,实现多种运输方式、多主体的资源社会化、运作一体化、操作标准化、责任透明化,推动所有运输方式物理性、技术性、信息化的互联。

(5)+新生态

优化“多式联运+冷链”产业培育和发展环境,创新“多式联运+冷链+种养殖”、“多式联运+冷链农产品加工”、“多式联运+冷链+新零售”等新生态、新场景。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建立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推动“冷链+多式联运”+交易、金融、信息、人才、文化、大数据、供应链,着力构建多式联运与冷链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最终实现从运输经济到平台经济、枢纽经济和共享经济的转型升级。

3.谁来“+”?

“多式联运+冷链”的主体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其中多式联运经营人、冷链运输骨干企业和物流平台是主力军。

“多式联运+冷链””就是要在连接过程中发现并创造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形成新的生产体系和智慧物流的生态。生态内的企业都可以是+的主体和客体,“+”连接人与人,人与服务,人与万物,连接出来纵横交错的网络,实现了跨越企业界限的供应链的连接协同,从田间地头到消费餐桌,实现了产品属性和消费属性的融合,推动了大规模、社会化的连接与协作,形成联盟化、共享化复式生态链,形成新的生产关系,创造出新的复合价值,正像诗中所描述的那样,“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

五、姬中英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副校长、教授

演讲题目:供应链视角下港口物流企业强链扩链补链探索分析

近年来,港口物流企业面临全球经济复苏迟缓和供应链安全稳定的双重挑战,同时航运业正处于转型关键期。在此背景下,我国港口物流企业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创新能力,保持了稳健增长态势。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港口物流企业需主动求变,通过强链、补链、扩链策略,推动行业的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

强链方面,港口物流企业加速数智化进程,提升核心业务力,如上海洋山深水港建成全球首个全自动化无人集装箱码头。同时,深化上下游企业协同,优化航运供应链,如重庆港通过紧密联动关键伙伴,实现物流链路的无缝对接。此外,加强人才培育引进,为企业的强链战略提供智力支持。

补链方面,港口物流企业完善信息化平台,提升物流透明度和可操控性;推进绿色港口建设,加大环保技术与设备的投资力度;补充冷链物流业务,积极布局冷链物流设施建设。这些措施有助于补全产业链短板,提升整体竞争力。

扩链方面,港口物流企业深化临港产业区开发,丰富物流增值服务内涵;拓宽腹地边界,创新“港口+内陆港”多式联运模式;全球化布局港口网络,拓展国际航线合作。这些策略有助于拓展服务领域,提升国际竞争力。

以黄石新港为例,其“港产城”融合发展模式、完善的集疏运体系和多式联运枢纽建设,以及自动化、智能化、绿色化建设等方面的举措,为港口物流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宝贵经验。

六、牟屹东 浙江九一树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演讲题目:从云南杨梅产地集配中心运作看果蔬产地端冷链

云南石屏杨梅产地集配中心位于云南省红河州石屏县,是云南杨梅的主产区。由于气候原因云南杨梅比浙江杨梅早成熟40天左右,因而在市场上比较有竞争力,也吸引了大批客商到当地收购并运销到北上广等消费地区。本集配中心就是为这些客户服务的,涵盖了从杨梅采摘到最终向B端客户交货的全流程,包括分拣包装、到货交接、验收入库、预冷冷储、分拣包装以及干线运输和到达交接等多个环节。同时人力资源、资金准备和IT系统的支持是集配中心业务运转的关键支撑要素。

果蔬产地端冷链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农户分散、道路险峻、场地受限以及电力不足等问题,使得冷链的“最初一公里”起步尤为困难。特别是在采摘环节,杨梅从山上运到集配中心需要长达一个半小时的车程,过程中存在日晒雨淋的风险,容易影响杨梅的品质。接下来是验收环节,由于杨梅品质良莠不齐,标准难以统一,这给验收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难度。不同渠道对杨梅的成熟度、包装形式和温湿度要求各不相同,进一步增加了操作的复杂性。在预冷环节,由于产地分散和电力不足,预冷设施无法前置到地头,导致最前一公里预冷严重缺失。即使现有预冷设施也多是一般的冷藏库,不能胜任预冷需要的快速降温要求,多数时候预冷成为走过场,不仅造成费电还使得果蔬腐损比例高,全熟果不耐储运,上架周期短。冷藏存储方面,冷储条件简陋老旧并且操作不规范,存储温度波动大,这对杨梅的保鲜效果构成了严重威胁。同样,分拣包装环节也存在诸多问题,如露天分拣、管理粗放、出品差异大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加强果蔬农产品产地端冷链建设。具体来说,控湿和控温同样重要,产品规格需要标准化,冷链一定要形成完整的链条,产销要协同作战。同时,果蔬预冷要做在实处,冷藏存储要上系统,标准化包装要增强保鲜效果。

综上所述,云南杨梅产地集配中心的运作展示了果蔬农产品产地端冷链建设的复杂性和挑战性。通过加强冷链建设,可以提高杨梅等果蔬的品质和保鲜效果,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产品体验。

七、周兴建 武汉纺织大学教授

演讲题目:考虑响应时间的服务供应链定价策略研究

现有研究表明响应时间已成为企业实践和学术研究中产品服务定价时考虑的关键因素。物流服务、延保服务等均是典型的产品服务方式。但当前对于响应时间如何同时影响企业产品服务定价和满足消费者效用的研究较少。为此,以消费者时间敏感下响应时间作为影响产品服务定价的重要因素,应用博弈理论,探讨服务供应链定价策略,以使消费者获得更好产品服务效用的同时企业获得最优收益。主要解决如下两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1.如何确定在响应时间和价格综合作用下消费者对服务价值预期。

2.在不同市场发展阶段(多周期)下服务响应时间对服务供应链定价策略的影响。

主要创新之处:

1.不同于运维服务定价采用成本加成方式,考虑的是实际发生成本,服务定价需要考虑预期成本。为了预估服务的预期成本,从时间敏感型消费者的角度,综合考虑响应时间及其相应价格,刻画了消费者效用函数,作为服务价值预期依据。

2.重点考虑服务市场发展的成长期和成熟期,将其对应为服务响应时间无差别和差异化两种情景,研究不同市场阶段下多周期的服务供应链定价策略。

3.基于服务响应时间无差别和差异化两种情景,从企业的角度,基于消费效用,综合考虑服务响应时间、定价、成本等因素的影响,刻画需求函数和利润函数,分析服务供应链定价策略。

八、于波 大连市仓储与配送协会秘书长

演讲题目:数字时代的农村冷链物流

农产品冷链物流,应该抓好三个“一公里”阶段的运作,笔者认为在这三个阶段以及现在的数字化时代,分别面临如下的问题与对策:

(一)最先一公里的挑战与对策

最先一公里是冷链物流的起点,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农产品的快速预冷和保鲜处理。演讲中强调,为了确保农产品的新鲜度和品质,必须加快预冷设施的建设,提高预冷技术,缩短农产品采摘后进入冷链系统的时间。同时,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降低偏远地区农产品的物流成本。

(二)中间一公里的效率与优化

在中间一公里环节中,分享了如何通过高效的组织和调度,保持冷链不间断,确保产品温度控制和质量保持的经验。大家普遍认为,数字化和网络化是提升这一环节效率的关键。通过实时监控和数据化管理,可以优化运输路线,减少损耗,提高冷链物流的整体效率。

(三)最后一公里的服务与创新

最后一公里是直接面对消费者的环节,演讲中提到,这一阶段的物流服务需要更加灵活和个性化。与会企业代表分享了利用智能化技术提升配送效率、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成功案例。同时,大家也认识到,解决城市配送难题需要多方合作,创新配送模式。

(四)数字时代冷链物流的发展趋势

论坛上嘉宾们一致认为,数据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是冷链物流发展的三大趋势。数据化实现了对冷链物流全过程的精准监控,网络化促进了信息透明和资源共享,智能化则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了物流效率。

(五)总结与展望

本次分论坛展现了农村冷链物流在保障食品安全、提高物流效率方面的重要作用。面对挑战,各方需共同努力,推动冷链物流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展望未来,随着数字技术的深入应用,农村冷链物流将更加高效、智 能,为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九、张喜才 北京物资学院MBA中心主任、教授

演讲题目:城乡融合背景下农产品供应链演变及优化

张喜才教授以其独到的见解,对城乡融合背景下农产品供应链的演变及优化进行了深入探 讨。农产品供应链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变量,不仅连接着乡村产业振兴和城市民生保障,而且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张喜才教授指出,由于历史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城乡融合发展是一项复杂任务,需要将工农业、城乡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规划。农产品供应链是这一融合的连接点,一头连着乡村产业振兴和农民收益,另一头连着城市的食品供应。在城乡融合过程中,农产品供应链经历了从生产约束到流通约束再到供应链约束的演变过程,这一演变对城乡融合进程有着显著影响。

并且,张教授进一步分析了农产品供应链在不同经济形态下的特点。在自然经济时期,农产品供应链是自给自足的短链供应链;商品经济时期,供应链开始分环节运作,如大运河漕运和海运;统购统销时期,国家计划供应链统一了收购、运输、库存和分配;市场化时期,供应链变得更加复杂多变,农产品产地与销地空间分离,生产与消费时间错位,大市场与小农户信息不对称,导致周期性滞销和价格波动;全球化时期,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农产品供应链呈现出全球性特征。

张喜才教授还提到,中国农产品进口的主要物流方式包括海运、陆运和空运,其中海运是最主要的方式。同时,国内外粮食连年丰产和价格低迷,全球供应链冲击,以及突发疫情、地缘政治、极端天气和人类战争等外部干扰,使得经济发展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严重影响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

最后,张喜才教授强调,在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需要持续推进农产品供应链的优化升级,建立连接城乡的现代化大产业供应链,践行大农业观和大食物观,不断完善现代化大产业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同时,也提出了农村物流、农产品供应链、冷链物流的研究思考,指出这些领域在学科和组织上尚未得到充分重视,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关注,并且宣布农产品供应链二十人论坛正式启动。

十、李海英 武汉商贸职业学院副教授

演讲题目:我国冷链物流人才培养现状及路径研究

近年来,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在市场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政策支持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冷链物流人才的培养却面临着诸多挑战,成为制约行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

冷链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现出爆发式增长。这些专业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物流理论基础,还需要熟悉冷链物流的各个环节。但是当前的人才培养体系却难以满足这一迫切需求。冷链物流作为一个相对新兴且专业性极强的领域,其相关教育和培训体系尚不完善,导致专业人才供给不足。

从教育体系内部来看,开设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专业的学校数量非常少,且地区分布不平衡。同时,冷链物流行业的社会认知度不高,学生及家长对冷链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就业前景等关键信息了解不足,影响了他们的报考决策。此外,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专业受到师资力量不足、实训条件不足等因素的制约,导致培养目标达成度也不够。

针对以上问题,我国冷链物流人才培养路径需要进一步优化。一方面,应结合区域经济特征,优化冷链物流专业设置与布局,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标准、市场需求紧密对接。另一方面,需要加大冷链物流的宣传力度,提升公众认知及行业影响力,引导学生及家长正确认识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前景与潜力。此外,学校在对标新双高建设过程中,应从师资队伍、实训条件、产教融合、课程体系等方面加强建设,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引进具有冷链物流行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的优秀教师、提升实训条件、深化产教融合、优化课程体系等措施,培养企业亟需的冷链物流人才。

(根据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中国物流学会。)